1、 不懼沖擊,穩如泰山
直至9月,年內第一臺新投產機組田灣 5 號才實現商運。全國核電運行狀況持續向好,利用小時節節攀升,前三季度累計利用小時連續第四年實現增長。觀察單月的利用小時情況,除了 7、8、10三個月受創紀錄來水帶來的水電強勢壓制外,僅有 1、2 月受疫情影響導致利用小時低于上年同期。但從下降幅度來看,1-2月水、火、風利用小時降幅均超過 10%,而核電同比下降不到 7%,穩健性凸顯無疑。
2、從三雄到四強、從國企到民營,常態化審批穩定成長預期
核電作為零碳排放的電源類型,對于減排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9月2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核準了海南昌江核電二期、浙江三澳核電一期工程。這兩個項目不同尋常之處在于:
核電審批常態化:繼 2019 年審批重啟并一次性批復 4 臺新機組后,連續第二年再次放行了4臺機組,代表了核電新建機組的審批核準常態化。
第四張核電牌照出爐:昌江二期為華能集團控股,打破了長期以來中核、中廣核、國電投三雄爭霸的行業格局。民營資本首次參與核電運營類項目:在三澳一期的業主中廣核蒼南公司中,吉利邁捷投資(浙江吉利李書福家族)持股 2%,是民營資本首次參與核電站的項目投資。此外,采用俄羅斯 VVER-1200 三代壓水堆的江蘇田灣 7、8號和遼寧徐大堡 3、4號共 4臺機組已完成選址階段的環評審批,目前正處于建造階段的環評審批流程中,有望在今年年內或明年年初獲得核準。核電具有建設周期長、投資規模大的特點;核電建設既可以發揮穩定投資的作用,又不會增加近五年內的供應能力,但對于推動未來能源結構優化具有重要作用。在經歷了 2011年福島核事故的短暫停和 2016-2018三年零核準(2018年底開工的霞浦快堆不屬于量產型機組)之后,核電的健康成長需要穩定的政策支持,按照每年 4-8 臺的核準節奏保持滾動式的開發有利于維持整個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
按照單個核電站每一期 2臺機組約 250萬千瓦以及三代機組 1.8萬元/千瓦的單位造價預估,每一期工程將拉動約 450 億元的項目投資額。根據統計,包括待核準項目在內共有 28 臺機組已開展前期工作,合計裝機容量 3071萬千瓦。而按照每個核電廠址 4-6臺機組的可承納容量以及 2臺機組的擴建裕量,國內核電發展潛力巨大。
WNA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大陸規劃核電項目機組數 168臺,合計裝機容量近 2 億千瓦。根據我們的統計,除在運、在建的 67 臺以及待核準、已開展前期工作的 28臺機組之外,現有核電廠址儲備尚有可建機組數 114臺,合計裝機容量 1.40億千瓦。即使不考慮其中的內陸核電廠址,沿海廠址仍有可建機組數 46臺,裝機容量 5734萬千瓦。根據我們的測算,待核準和已開展前期工作的 28 臺機組投資預算金額合計約 5400 億元;其他 46 臺沿海廠址可建機組投資預算金額合計約 1.04 萬億元。
建造運營成本低!我國核電技術更具經濟競爭力
日前,華龍一號國內外首堆——福清核電5號機組和巴基斯坦卡拉奇核電2號機組先后并網、裝料。其中,福清核電5號機組創造了全球三代核電首堆最短建設工期,K2機組開啟并網“倒計時”模式,兩臺機組的積極進展為提升華龍一號的市場接受度增加了砝碼。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全球大部分三代核電項目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工期延誤和成本超支問題,尤其在核安全要求不斷提高、疫情影響導致建設工期延誤等因素影響下,核電建造成本不斷攀升。對此,各核電大國紛紛通過技術升級和造價控制積極應對和解決高成本問題,以提高本國核電項目的市場競爭力。
各國為降本絞盡腦汁
“各國情況有所不同,有些是技術上的問題,有些是項目組織管理上的問題,都會導致核電項目成本升高?!敝袊娏Πl展促進會核能分會秘書長汪永平告訴記者,當前三代核電技術安全性要求較高,法規管理認證等要求更嚴格?!傲硗?,為適應電力市場改革發展和環保要求,一些地方的政策因素也會無形中抬升核電的運行成本?!?br>
據了解,為提高核電安全性,法國三代核電技術EPR在設計上采用了“加法”,即在第二代核電技術的基礎上再增加和強化專設安全系統,因此核電站系統更復雜、設備更多、工程量更大,建造成本也因此更高。過去幾年,全球采用EPR技術的項目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工期延誤,導致成本大幅增加。今年10月,法國電力集團表示,計劃在2021年之前推出造價更低的新型EPR 2反應堆技術。該設計將充分吸收EPR反應堆設計、建設、調試的反饋經驗以及當前在運機組的運行經驗,設計成本將大大降低。
此外,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早在2010年便推出VVER-TOI設計。該設計由該國三代核電技術VVER-1200的成果開發而來,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升級。其中,為降低建造與運行成本,VVER-TOI機組建設周期僅為40個月。世界核協會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核電機組平均建造時間為117個月。
為提高核電項目經濟性,韓國三代核電技術APR1400近年也針對大型化應用進行了優化升級,并采用能夠縮短燃料再裝時間和故障率極低的高可靠性設備。數據顯示,APR1400的建設工期只有48個月,并應用了許多新工藝,大大節省了總建設成本,還通過延長設計壽命降低了年折舊費。
我國核電項目成本相對較低
相關數據顯示,美國AP1000和法國EPR的單位造價目前大約在6000—7000美元/千瓦,俄羅斯VVER單位造價約在4000美元/千瓦,我國華龍一號預算造價不到2500美元/千瓦。
中核集團原設計部副總工程師溫鴻鈞公開表示,華龍一號規避了美法兩國三代機型開發建設成本高、周期長、風險高、反復延誤、大幅超支等問題,成為三代核電機型中安全性高、經濟性高、接受度高的機型之一。
據了解,隨著自主化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和國和一號,以及高溫堆氣冷項目建設穩步推進,我國率先實現由二代向三代核電技術的全面跨越。同時,通過批量化建設所積累的大量經驗反饋,我國核電技術也正在安全性和經濟性方面持續優化。
“我國核電項目規模效應明顯,建設運行安全質量狀況總體良好,多年來持續不斷發展,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而且圍繞自主品牌,核電全產業鏈已經基本形成,相對其他國家有較大優勢?!蓖粲榔奖硎?,“除了較低的人力成本,建設運行隊伍素質和管理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已成為我國核電項目成本相對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br>
但汪永平坦言,現階段受疫情影響,核電“走出去”難度有所增加,要從實際出發,在疫情結束前保持進出口渠道暢通,并管理好海外項目,才有利于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
國內核電批量化建設仍有空間
在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趨嚴峻、碳減排訴求不斷增強的背景下,核電因低碳高效、技術成熟、能量密度大等優勢,在全球能源轉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已成為未來清潔能源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10月底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運行核電機組累計發電量2700.14億千瓦時,占全國累計發電量的4.99%。與燃煤發電相比,核能發電相當于減少燃燒標準煤7755.21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20318.65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硫65.92萬噸,減少排放氮氧化物57.39萬噸。
業內人士認為,碳減排和綠色發展的趨勢,為核電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政策環境和新機遇,核電在能源體系中的占比仍有較大上升空間。
據了解,截至今年9月底,我國在運核電機組48臺,總裝機容量4987.5萬千瓦,裝機容量居全球第三;在建核電機組14臺,總裝機容量1553萬千瓦,在建規模全球第一。隨著9月2日國務院核準4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步入批量化建設階段,核電裝機規模進一步擴容已成大概率事件。